1、曾侯乙編鐘
曾侯乙編鐘,戰(zhàn)國早期文物, 1978年在湖北隨縣(今隨州市)出土。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,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,十二個半音齊備,F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曾侯乙編鐘數(shù)量巨大,完整無缺。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。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,形體較小,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,有長柄,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。
2、賈湖骨笛
賈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~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,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,被稱為“中華第一笛”,F(xiàn)藏于河南博物院。
值得注意的是,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。據(jù)測音研究,它們是一雌一雄,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(tǒng)。
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(tǒng)的五聲或七聲調(diào)式的樂曲,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(shù)民族或外國樂曲。
3、河姆渡遺址骨哨
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,距今約七千年左右,F(xiàn)藏于浙江省博物館。
所發(fā)掘骨哨長6-10厘米不等。中空。器身略有弧度,在凸弧一側(cè)穿有一至三個圓或橢圓形孔。有的在一側(cè)兩端各穿一圓孔,表面磨平。部分骨哨,至今仍可吹出簡單的音調(diào),與鳥鳴聲相象?赡苁窍让駛兝霉巧诎l(fā)出的鳥鳴聲誘捕各種飛禽的。
4、殷墟虎紋石磬
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武官村大墓,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紋,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,F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
虎紋石磬是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的商磬,據(jù)測定,該磬有5個音階,可演奏不同樂曲,輕輕敲擊,即可發(fā)出悠揚清越的音響。
5、西周晉侯蘇鐘
西周晉侯蘇鐘
西周厲王時期青銅樂器。該組編鐘都是甬鐘。此套完整的編鐘數(shù)目應是16件,F(xiàn)藏于上海博物館。
此鐘經(jīng)歷了一番波折,最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館:1992年12月,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玩肆中發(fā)現(xiàn)此套編鐘14件,并搶救回.1993年初,山西晉侯墓考古發(fā)掘出土了殘存的2件小編鐘,形制與14件晉侯蘇鐘相同,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連綴起來,證實上博從香港搶救回歸的14件鐘與山西發(fā)掘出土的2件鐘原出同墓,
鐘上都刻有規(guī)整的文字,共刻銘文355字,最后兩鐘為2行11字。銘文可以連綴起來,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(公元前846年)正月八日,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。所記戰(zhàn)爭為史料所闕載,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。
6、秦公镈
春秋時期擊奏體鳴樂器, 1978年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(今陳倉區(qū))太公廟出土,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。
秦公镈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,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銅鑄冶技術(shù)及音樂文化。
7、獸面紋銅鼓
獸面紋銅鼓,又名商代饕餮紋青銅戰(zhàn)鼓,商代青銅器物,出土于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(zhèn),,現(xiàn)藏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這是現(xiàn)存最早的青銅鼓之一,距今約三千多年,目前存世僅兩件,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。銅鼓由鼓冠、鼓身、鼓座三部分組成,仿木質(zhì)皮鼓的形制。
8、木雕彩繪漆瑟
木雕彩繪漆瑟,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本件瑟體以整木斫雕而成,面、側(cè)、擋、底板相連而成共鳴腔。首端岳山右側(cè)平行排列25個弦孔,尾端岳山分為三段,或為9、7、9分組張弦。曾侯乙墓共出土瑟12件,為目前所知出土瑟最多的墓葬。
9、骨排簫
骨排簫,西周初期樂器,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簫,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(zhèn)長子口墓出土,現(xiàn)存于河南博物院。
距今3000多年,是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,最長管32.7、最短管11.8厘米。為禽類腿骨所制,由13根長短遞減的骨管組成,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。
10、新石器時期河姆渡文化陶塤
新石器時期河姆渡文化陶塤,該器物形狀為橢圓狀,在器物的頂部有一圓孔,作吹奏之用,夾砂灰陶,器表素面,F(xiàn)藏于浙江省博物館。
河姆渡遺址出土若干枚陶塤,這些塤形制不一,有圓形、管形、橢圓形等,多為一至三孔,樂器的制作水平以當時的生產(chǎn)力發(fā)展水平基本一致。
11、彩陶鼓
彩陶鼓,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樂器。1986年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樂山坪出土,現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此彩陶鼓呈漏斗形。粗端呈喇叭口狀,口沿外側(cè)分布一周鷹嘴形的倒鉤。另一端形似罐狀,口部朝向外側(cè),通過鼓身中部的圓筒與粗端的喇叭口相貫通,器身布滿花紋。
12、銅錞于
銅錞于,西漢打擊樂器,相傳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,現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該件銅錞于,虎鈕,肩部膨出,腹部呈橢圓直筒形,應該為是戰(zhàn)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蜀人或巴人遺物,為了解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。
13、邾公華鐘
邾公華鐘,春秋時期樂器,相傳出土于山東鄒縣,現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這件甬鐘鉦部和鼓部鑄有銘文75字,記錄了作器者為邾悼公華,其在位時間是公元前555年-前541年。
14、曾侯乙編磬
曾侯乙編磬于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。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。由石磬編懸于架上,可擊奏旋律。常與編鐘相配,合奏“金石之聲”。
青銅錯金磬架,由一對圓雕怪獸及其頭上插附的立柱為虡,32塊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,形若倨句,大小有異,分為兩層四組。同出有銘磬匣3具,彩繪磬槌兩件。演奏時,需由1人雙手執(zhí)磬槌,跽地而擊。
15、西漢黑漆七弦琴
西漢弦樂器,木質(zhì)。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,現(xiàn)藏湖南省博物館。
岳山上有七條小溝,以固定弦的距離。岳山內(nèi)側(cè)磨損較重,當是彈撥琴弦形成的。此琴是實用物,與后世琴相比,其不同特點是沒有徽位,面底板是活的,尾部為實體。制作簡樸,是研究中國早期弦樂器的主要實物資料。
16、十弦琴
十弦琴
戰(zhàn)國弦樂器,一九七八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該琴為木胎,斫制輔以雕制。由琴身和活動底板構(gòu)成,琴身分音箱和尾板兩部分。此琴系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因張施十弦而暫名十弦琴。
17、浮雕十弦琴
戰(zhàn)國弦樂器,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
此琴十弦,琴身分為音箱與尾板兩部分。尾板微翹,其下有拴弦柱。通體在黑漆上朱繪紋飾,并浮雕鳳紋等,是迄今所見先秦至西漢時最精美的古琴之一。
18、虎座鳳鳥漆木架鼓
戰(zhàn)國懸鼓,2000年湖北江陵天星觀2號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荊州博物館。
虎座鳳鳥漆木架鼓屬于懸鼓,它以兩臥虎為鼓座,兩鳳鳥為鼓架,將鼓懸掛在兩鳳之上,懸空敲擊演奏。此種以虎為座、鳳鳥為架的懸鼓,是楚國特有的一種樂器。這種樂器均出土于楚國貴族大墓,可知當時只有楚國王室及高級貴族才能享有。此器基本完好,是迄今發(fā)現(xiàn)最精美的虎座鳳鳥漆木架鼓之一。
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樂器,有些至今仍然能夠發(fā)出聲響,甚至演奏樂曲,這一件件樂器不僅奏出了音樂,更奏出了歷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