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典家具是一本百科書,映射著古人的審美情趣、科學(xué)技術(shù)、生活習(xí)性,是文物,是文化,也是具有無限升值潛力的資源。中國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,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:床榻類、桌案類、椅凳類、柜架類、雜項類。這些家具,有的已經(jīng)走進歷史的深處,生活中再難見到。下面這些古典家具,你還認識幾個,還能叫上名字么?
椅凳類
漢代之前,人們沒有坐具,通常采用的以茅草、樹葉、獸皮等制成的席子,席地而坐。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,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。后進入唐朝,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,直呼為椅子。
胡床
漢魏以前不存在椅子一說,不管貴族還是百姓都席地而坐。這種狀態(tài)一直持續(xù)到東漢末年,隨著兩漢各民族互通,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開始傳到北方,并迅速在中原地帶流行成為不可或缺的坐具。因為從西域傳過來,所以當時人稱“胡床”。
交椅
交椅是一種很古老的椅子,因椅子腿呈交叉狀,故名“交椅”。交椅出生于唐代,流行于宋代。交椅可分為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。交椅可以折合,便于攜帶。當時的交椅是權(quán)力的象征。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,“坐第一把交椅”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。
太師椅
太師椅產(chǎn)生于宋代,是唯一一個以官職來命名的椅子。過去,我們常說“穩(wěn)坐太師椅”,指的就是這種椅子。
官帽椅
官帽椅,因椅子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名,此種形式的椅具始于宋元明三個時期。官帽椅有四出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兩種。四出頭官帽椅模仿宋代所戴的帽翅形態(tài)而得名。南官帽椅除了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外,余者與四出頭官帽椅相同。南官帽椅出生于明朝,是依據(jù)明朝官帽樣式而出現(xiàn)的一種家具椅。
圈椅
圈椅自五代《宮中圖》和宋人畫《會昌九老圖》以后,見者不多,到了明代圈椅始又興起。圈椅,俗稱羅圈椅,就是言其后背搭腦與扶手,是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。這條曲線圓滑、流暢似羅圈,它的椅背搭腦,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,一條曲線順勢滑至前方,形成兩只扶手。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,或者不出頭,成為一個整體。
玫瑰椅
玫瑰椅又稱“***椅”,是古代***閨房的御用座具。古代女子坐在此種椅子上,必須坐姿端正、腰背挺直,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。玫瑰椅在宋代名畫中曾有所見,明代更為常見,是一種造型別致的椅子。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:椅背較低、背高度與扶手高度,相差無幾。
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,獨自特色,以秀美著稱。靠背上,大都有裝飾,或用券口牙子,或用雕花板。在座面之上,大都設(shè)橫棖。明代玫瑰椅,多為圓腿。方腿圓棱的玫瑰椅,多為清代作品。
燈掛椅
燈掛椅,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制燈掛而得名。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。也可以說是自五代和宋以來的普及樣式。燈掛椅的木質(zhì),民間多用據(jù)木和榆木,高級家具多用黃花梨、紫檀、雞翅木等。
皇宮椅
“皇宮椅”產(chǎn)于清朝皇宮,是皇帝專用御制。古時的皇宮椅以雕龍畫鳳為主,是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。隨著封建制度的消滅和社會的發(fā)展,今天的皇宮椅已經(jīng)進入尋常百姓家。工藝制作上進行了大膽的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,F(xiàn)在的皇宮椅不單單雕龍畫鳳,還雕花鳥、人物和山水等題材。也由固定的兩張發(fā)展到六件套、十件套等十幾種規(guī)格,用材方面有黃花梨、紫檀、酸枝、楠木等材質(zhì)。
寶座
寶座產(chǎn)于唐朝皇宮,后于宋、元兩朝完善并定型,由明朝進入鼎盛時期,古代為皇帝專用御制,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產(chǎn)物。寶座大都形體較大,座面以下的做法采用床榻做法,多用弧腿膨牙、內(nèi)翻馬蹄的形式,突出其穩(wěn)重大方的特點,多在宮廷中皇帝和后妃寢宮的正殿明間使用。
桌案類
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,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(chǎn)物,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。在中國的古代,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。比如,供桌供案主要應(yīng)用于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。按生活習(xí)慣和用途,中式桌案類家具大致分為供桌、方/圓/月牙桌、幾案、其他等。
供桌、供案
案是用于放食物的木盤,多以矮足,長方形木制的黑漆上飾紋彩或者雕刻。古人用“卓”和“檳”代用“桌”字。桌比幾、案要晚出現(xiàn)。“卓”字有兩種意思:高而直;不平凡。從這兩個意思來講,都是對桌的外形描寫和功能。伴隨著宗教的興起,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供桌、供案多陳設(shè)在寺廟、宗祠、客廳正堂等處,是用于供奉、祭祀先人、先烈的專用家具。
月牙桌
月牙桌(簡稱半圓桌),由兩片拼合,兩片拼合的圓桌通常被人稱為月牙桌。因為它合起來似圓月一輪,分開來卻像月牙兩半兒。而由于它是由兩個半圓拼成的,所以也叫半圓桌。月牙桌靈活、秀氣,平時可分開對稱擺放,多在寢室和較小的場合使用。可靠墻或臨窗,上置花瓶、古董等陳設(shè)品,別有一番風(fēng)味。月牙桌設(shè)計合理,不占用地方,在家具搬動時尤為方便。
書桌、書案、畫桌、畫案、琴桌
該類桌案主要有書案、畫案、平頭案、翹頭案、條案、琴桌等等。其用途大都與文人雅士有關(guān),相比供桌案和方桌要文雅得多。這類家具與以擺放物品為主的桌案類家具有一定的區(qū)別,和椅類家具搭配擺放的多些,是供人作畫、看書、寫字與辦公的家具。
香幾、炕幾、炕案、條桌、條案
這類家具主要有香幾、炕桌、炕幾、炕案條桌、條幾、條案等,它屬于配屬家具。主要應(yīng)用于桌案、供奉的配屬,有時也可當作放置花草盆景的承放類家具使用。由于這幾類家具的配屬裝飾性強,其外形樣式頗為繁多。
八仙桌
八仙桌方桌古時主要擺放在客廳正堂朝南位置,桌后配供案或供桌。四邊長度相等的桌子稱為方桌,方桌有大、小之分,大的稱“八仙桌”,可坐八人;小的稱為“四仙桌”,可坐四人。八仙桌方桌在制度上尤其是對桌子邊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。
圓桌
圓桌是廳堂中常用的家具,一張圓桌和5個圓凳間組成一套,陳設(shè)在廳堂正中,頗顯雅觀。圓桌一般情況下屬于活動性家具,常用以臨時待客、家宴宴飲(但不用于重要的禮遇接待)。因此,這種圓桌大多為組合式,使用時組裝起來,用畢再拆開加以保存。圓桌主要有圓桌和月牙桌(半月臺)兩種類型。
床榻類
床榻歷史悠久,種類繁多,按材質(zhì)大致可分為兩類:一類為珍貴硬質(zhì)木材所制;另一類為白木材質(zhì),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。魏晉南北朝以后,榻體增大,床與榻同樣擔(dān)負著坐臥兩種功能,因而也就難以截然分清了。習(xí)慣上認為:床不僅長,而且寬,主要為臥具。榻身窄而長,可坐可臥。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、架子床、羅漢床、貴妃榻,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時期的遺存,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。
羅漢床
羅漢床是由漢代的榻逐漸演變而來的。榻,本是專門的坐具,經(jīng)過五代和宋元時期的發(fā)展,形體由小變大,成為可供數(shù)人同坐大榻。這類床形制有大有小,通常把較大的叫“羅漢床”,較小的仍沿俗叫“榻”,又稱“彌勒榻”。羅漢床不僅可以做臥具,也可以用為坐具,圍欄兩端做出階梯形軟圓角,既樸實又典雅。
架子床
漢族臥具。床身上架置四柱、四桿的床。有的在兩端和背面設(shè)有三面欄桿,有的迎面安置門罩,更有在前面設(shè)踏步并加設(shè)—罩(拔步床)等。式樣頗多,結(jié)構(gòu)精巧,裝飾華美。裝飾多以歷史故事、民間傳說、花馬山水等為題材,含和諧、平安、吉祥、多福、多子等寓意。
拔步床
又叫八步床,是漢族傳統(tǒng)家具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床。獨特之處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間“小木屋”,從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個封閉式的木制平臺上,平臺四角立柱,鑲以木制圍欄,有的還在兩邊安上窗戶,使床前形成一個回廊,雖小但人可進入,人跨步入回廊猶如跨入室內(nèi),回廊中間置一腳踏,兩側(cè)可以安放桌、凳類小型家具,用以放置雜物。
貴妃榻
又稱“美人榻”,古時專供婦女憩息,榻面較狹小,制作精美,形態(tài)優(yōu)美,是榻中極為秀美的一種,其用料也極為講究,床上彩繪雕刻顯得雍容華貴。床榻,作為家具中的大器、重器和家具文化的集大成者,最能體現(xiàn)家具的風(fēng)格特征。
柜架類
柜子的使用大約始于夏商時期,古時的“柜”,并非我們今天所見之柜,倒很像我們現(xiàn)在所見的箱子,而古代的“箱”,則是專指室內(nèi)存放東西的地方。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,是按現(xiàn)代人的說法,如果按戰(zhàn)國時的稱呼,則應(yīng)稱為“柜”。
到了漢代,才有了區(qū)別于現(xiàn)今所謂“箱”的小柜子,到了唐代,就有了較大的柜,能放置多件物品。宋代開始,已有專用的書柜,柜身呈方形,正面對開兩門,內(nèi)裝兩屜分為三格物。一直到明代之后,才創(chuàng)造出許多柜架類的新品種來。
從功能上區(qū)分,中國古典柜架家具大致可分為四類:
(1)臥室類:頂箱柜、官帽柜等;
(2)書房類:萬歷柜、網(wǎng)背書架、千秋書架等;
(3) 珍玩類:多寶格、珍寶柜、博古柜等;
(4) 廚房類:亮格柜、碗櫥等。
至今經(jīng)典的柜架有幾十種,本文重點例舉以下幾種:
頂箱柜
頂箱柜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。出現(xiàn)在明后期,盛于清代。因明式頂箱柜多為黃花梨制作,其將明式家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清代頂箱柜多為紫檀柜。當代仿明式頂箱柜一般用黃花梨或香枝木制成。 頂箱柜又叫四件柜,為居室組合家具,恰好四件,故而得名。為上面的小柜與下面的立柜相連,一豎到底,故也稱頂豎柜。頂箱柜的造型端莊大氣,容量也大,多為上層社會所用。
架格
架格是一種沒有門,被隔板分成數(shù)層的家具,用于室內(nèi)陳設(shè)物品。其功能主要供存放物品用,有些依據(jù)書體規(guī)格制造的稱之謂書格或書架。架格美化家居,節(jié)省空間,實用性很高,清潔較為簡便,等同于現(xiàn)今格架。架格的實用性在書齋中得以極大的體現(xiàn)。平日雜亂放置的筆、墨、硯、筆筒、文玩書籍等,可以被收拾的井井有條。
在清代,架格的使用較明代普及,是書房、廳堂的主要陳設(shè)之一,在式樣、做工上均優(yōu)于明式。至于用橫、豎板將空間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、大小有別的格子則是在清雍正時期開始流行的形式,這種格內(nèi)屜板高低錯落,俗稱“博古架”或“百寶格”,專用來陳放文玩古器,放在書房、客廳雅致非常,有濃厚的清式家具風(fēng)格。
圓角柜
大小頭圓角柜,源于在圓角柜的基礎(chǔ)上進行“上小下大”的一種造型柜子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,也具備很高的觀賞性,擺在家中會起到良好烘托氛圍的效果。這種圓角柜的特點是穩(wěn)重大方,堅固耐用,在古代家具中的柜類中,圓角柜最古,并被當今學(xué)者和收藏家視為最為成功的儲物大柜,它因其柜頂?shù)霓D(zhuǎn)角呈圓弧形而得名,并且多為通體光素,僅僅依賴其合理的比例和線條就能產(chǎn)生高雅的格調(diào),所以一直為文人雅士所喜愛。
亮格柜
亮格柜是明式家具中較為典型的一種書房內(nèi)常用家具,集柜、櫥和格三種形式于一器。通常上層是沒有門的格架,齊人肩或稍高,用以陳放古董玩器,便于欣賞;下層為對開柜,用以存放書籍,中間平添二或三個抽屜,又有櫥的功能。一般放置在廳堂或書房,既實用又頗顯風(fēng)雅,兼?zhèn)潢愔门c收藏兩種功能,把實用和美觀有機地統(tǒng)一在一起,很受當時文人士大夫和官宦好古人士的歡迎,因而在北京多于南方城鎮(zhèn)。
悶戶櫥
悶戶櫥是一種具備承置物品和儲藏物品雙重功能的家具。形體與桌案相仿,面下安抽屜,兩個抽屜的稱之為連二櫥,三個抽屜的稱之為連三櫥,還有四櫥的。悶戶櫥與一般桌案同高,其上作桌案使用,所以它仍具有桌案的功能。桌面下專置有抽屜,抽屜下還有可供儲藏的空間箱體,叫做“悶倉”。存放、取出東西時都需取出抽屜,故謂悶戶櫥,南方不多見,北方使用較普遍。
雜項類
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,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:
(1)置物類:書箱、衣箱、官皮箱、百寶箱、文具箱、印匣、都承盤、提盒等;
(2)屏風(fēng)類:地屏、床屏、梳頭屏、燈屏、掛屏、曲屏風(fēng)等;
(3)架具類:衣架、面盆架、鏡臺、燭臺、承足(腳踏)等;
(4)擺件類:筆筒、墨盒、棋罐、瓶座、碟架、煙具、雕件等。
書箱
書箱是古代書香門第不可缺少的一樣家具,文人可以用它盛放書籍,又可以用來外出時攜帶書籍,使用起來十分方便。因此,這一家具也成了有知識、有身份的象征。書箱便于搬動,顯得十分靈巧。最初的書箱較笨拙,直至明清,書箱的工藝才顯精美實用。
官皮箱
官皮箱是女子存放梳理和化妝用品的小箱子,并非官用,亦不是皮制,它形體不大,但結(jié)構(gòu)復(fù)雜,是從宋代鏡箱演變而來的一種體量較小制作較精美的小型庋具。一般由箱體、箱蓋和箱座組成,箱體前有兩扇門,內(nèi)設(shè)抽屜若干,箱蓋和箱體有扣合,門前有面葉拍子,兩側(cè)安提手,上有空蓋的木制箱具。南方俗稱“梳妝箱”。
印匣
印匣為存放印章之用。明代印匣,多為方形盝頂式,因印璽多作方形,印紐總小于印身,故把匣蓋造成盝頂式是完全合理的。直至清晚期,印匣還保留著此種形式。清代帝后的印璽皆備有印匣、印池作為存放印璽之用。印匣外再套用貴重木質(zhì)印璽盒成為一套印璽存放用具。
都承盤
都承盤又稱“都丞盤”、“都盛盤”或“都珍盤”,均寓一盤而承置多種物品之意,是過去文人雅士陳設(shè)小件文玩器物和文房四寶的一種案頭小型家具,它的功用是將雜亂無章的文件、小件歸置齊整,還可用以遞茶端酒招待客人,既可觀賞,又有實用價值。
提盒
提盒為古人存置物品之器,因其以提梁托盒而被稱之為提盒,精制器盒多為古代大戶人家所置。此器古已有之,但形制至明代長方形提盒樣式基本固定下來,為送食品及其它小型貨物所備。在古代,提盒也叫“狀元箱”,一般是民間女兒的陪嫁,寓意著下一代像狀元一樣有出息。
屏風(fēng)類
屏風(fēng)的誕生,開始是專門設(shè)計于皇帝寶座后面的。經(jīng)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(fā)展,屏風(fēng)開始普及到民間,走進了尋常百姓家,成了古人室內(nèi)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木雕屏風(fēng)是古時建筑物內(nèi)部擋風(fēng)用的一種家具,最早大多放在床后或床側(cè),后逐漸由固定的發(fā)展為活動的,式樣和功能也不斷出現(xiàn)了各種變化。中式屏風(fēng)的種類有地屏、床屏、梳頭屏、燈屏、掛屏、曲屏風(fēng)等。
地屏
分為座屏和落地屏,形體大,多設(shè)在廳堂,一般不會移動。座屏即插屏式屏風(fēng),是把單獨屏風(fēng)插在一個特制的底座上,有獨扇、三扇、五扇等奇數(shù)規(guī)格,獨扇座屏與底座可連可卸,可卸的稱為“插屏式座屏風(fēng)”。
床屏
形體較小,多與床榻結(jié)合使用。
梳頭屏
是用于梳妝用的小型屏鏡。
燈屏
多為燈遮風(fēng)的小屏風(fēng)。
掛屏
為明末才開始出現(xiàn)的一種掛在墻上作裝飾用的屏牌,大多成雙成對,四扇為四條屏等,到清朝后此種掛屏十分流行,至今仍為人們喜愛。
架具類
衣架
衣架是用來搭披衣衫的架子!遏敯嘟(jīng)匠鏡》講到有素衣架和花衣架兩種,外間較為少見。當時的衣架與現(xiàn)在的衣架不同。現(xiàn)代衣架大多采用掛鉤式或枝叉式,古人衣架,包括清代衣架,多采用橫桿形式,兩側(cè)有立柱,上下承木墩底座,兩座之間有橫板或橫棖,兩端長出立柱,盡端雕出龍鳳紋或靈芝或云頭之類。橫桿之下安中牌子,上有透雕裝飾,主要起牢固作用。衣服脫下后就搭在橫桿之上。
面盆架
古時候沒有自來水盥洗室,一般都是用面盆架的,年紀在五六十歲以上的小時候都用過或者見過。面盆架有高低之分,有三足、四足、五足和六足等不同形制。直足的上端常有雕刻,如凈瓶頭、蓮花頭、坐獅等,六足的有些能折疊。
鏡臺
鏡臺,是家具的一種,也稱“鑒臺”。鏡奩很大,并可以儲藏裝飾品,上可架鏡,故名鏡臺。在先秦時期,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早在唐代,皇室貴族或者富足之家就已經(jīng)擁有了精巧的鏡臺。到了宋代鏡臺就比較普遍了,較高的梳妝臺臺面上豎著鏡架,旁設(shè)小櫥數(shù)格,鏡架中裝一塊大玻璃鏡。到清中期,鏡臺已很常見。
承足
承足(腳踏),今通稱“腳蹬子”,古稱“腳床”或“踏床”,是我國古時人們在坐具前放置的一種用以承托雙足的小型家具。宋、元以來,常和寶座、大椅、床榻組合使用,有的和家具本身相連;有的則分開制造,如寶座及床榻的腳踏。腳踏還有搭腳的作用。一般寶座或大椅座面較高,超過人的小腿高度,坐在椅上兩腳必然懸空,如設(shè)置腳凳,將腿足置于腳凳上,可以達到舒適目的。
清紅木花插
紅木擺件就是用紅木制成的“紅木小件”,又稱“擺件”。紅木小件采用小塊紅木,通過鋸、刨、拉、鑿等工藝,加以鏤雕、圓雕等技法,以山水、云紋、花鳥、瓜果、蔬葉、蟲魚等為題材,雕制成文房用品(如筆筒、墨盒等)、瓶座、煙具、花插、雕件等,是欣賞與實用相結(jié)合的工藝雕刻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