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,中國家具在不同時期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,從最初的“席地而坐”再到“垂足而坐”的演變,從低矮家具向高型家具的轉變,在明清時期,古典家具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最輝煌的巔峰時期?梢哉f,家具在演變過程中,有著它獨特的生存規(guī)律,而這些規(guī)律也在歷史的煙云中逐漸被塵封,現(xiàn)代人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家具為何演變成現(xiàn)在這個樣子。
歐洲人有著垂足坐的好習慣,是因為歐洲地區(qū)氣候較為濕冷,氣候條件使他們高坐起來。而亞洲人由于氣候相對干燥,則形成了地而坐的起居習慣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高型家具才出現(xiàn),在此之前,我們的祖先都是席地而坐,所使用的家具也是一些低矮家具。
根據古書的記載,古人有跽坐、箕踞等不同的坐姿;釀t被視為最不禮貌的坐姿!抖Y記·曲禮》中也有“立毋跛,坐毋箕”的說法,箕踞就是兩腿而坐,平放而直伸,像簸箕一樣的坐姿。當你要了解家具的時候,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服飾史。箕踞之所以被視為不禮貌的坐姿,是由當時的服飾決定的。“因為在漢代,古人所穿的是套褲(無襠褲),而不是連襠褲,箕踞就顯得很不禮貌,所以,古人一定是跪坐,衣服就蓋下來了,將下半身遮住了。由于我們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,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我們從席地而坐轉變?yōu)榇棺愣,從而制造出適合我們起居習慣的高型家具了。
另外,古典家具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東西,有時從字面上可以發(fā)掘家具背后的知識。以“椅”字為例,最初的寫法是“倚”,有倚靠之意。到了宋代,隨著木質家具增多,這個字的寫法便逐漸變成木子邊的“椅”了。而“凳”最開始就是用來踩踏的,如上馬凳,所以凳子是沒有方向性的,四面都可以坐,而椅子則是有方向性的。這就是家具在發(fā)展中的一個過程,每件家具都有它的生存道理。
一個好家具的成功是在它簡單制作的成本之上,有社會學、文學、美學,乃至哲學的考慮,這些考慮全部運用當中,才能使家具高出一個層次。明代家具的輝煌是建立在宋代的基礎上,而且明代家具是有很多當代的頂級文人參與制作的。而我們今天的頂級文人很少參與到家具制作當中,可能很多文人也看不上這種工藝。這跟過去的文人很不一樣,比如明代的大文人文震亨、屠龍等,他們所著有關文物的書籍,對家具做了比較經典的點評,而今天做這樣的人幾乎沒有。
在物質與精神方面,家具是一種非常好的結合物,首先它不是短期消費。一般的家具,尤其是心儀的家具會跟隨一個人的一生,甚至是幾代人。所以,在歷史上所賦予它精神層面的東西就會很多,但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捕捉到的。比如官帽椅和圈椅的區(qū)別,官帽椅和南官帽椅的區(qū)別,官帽椅和玫瑰椅的區(qū)別,而這些區(qū)別為何會產生,這些椅子在過去家庭生活中擺放的位置有哪些區(qū)別,為什么在古典文學中有的椅子要著重去描寫,這都代表了一種人文精神。
如在屠龍的《文具雅編》、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、李漁的《閑情偶寄》等書中,都有類似的描述,譬如一些家具擱在這兒合適,換一個地方就俗了,這些都是今天的人所不知道的。今天的人不會因為一個椅子擺的位置不一樣,就變得俗了。而我們會認為如果椅子是雅的,放到哪里都是雅的。但古代文人不這樣認為,他們覺得擺在什么位置是雅的,換一個環(huán)境就是俗的了,這種精神上的追求,不是今天隨便一個人所能理解的。這需要很深地介入到家具的領域里,可能還需要補充其他門類的學問,才能清楚地感受到古人的原意。